欢迎来到广东林和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400-6669-206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华北电力大学、南方电网、中国华电多位专家探讨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4-03-26 点击数:

今年,“新质生产力”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政府工作任务中排在首位。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手段。“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能源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具备哪些良好的条件和能力?如何从“新”出发,因地制宜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


把握能源新质生产力内涵及着力点


聚焦能源领域理解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因此,与传统生产力对比,新质生产力的“新”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即技术革命创新突破、生产要素创新配置、产业转型创新升级,聚焦在能源领域可以理解为:

在技术革命创新突破方面,更加坚持注重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加快能源科技国产化自主创新步伐,推进能源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链协同技术进步,准确把握引发产业技术变革的发展方向。对新能源电力装备技术、储能氢能技术、数字技术、低碳技术等符合能源现代化趋势、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先进技术给予长远谋划,通过提前布局颠覆性技术,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技术基础。

在生产要素创新配置方面,一是注重打造创新人才队伍,包括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科研创新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技术人才。二是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通过市场手段或者管理手段,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改革,优化配置市场资源,包括通过建设全国统一能源市场、优化新型能源体系、创建市场导向的能源价格机制等措施,让新能源、储能、通信技术、新型管理模式等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

在产业转型创新升级方面,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能源产业升级发展,进一步巩固优势产业的领先地位,培育新的产业经济增长点。在能源领域巩固新能源、储能、综合能源、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前布局氢能、CCUS等未来产业,改造提升煤炭、火电等传统产业。通过新技术、新业态的不断涌现,推动能源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升级,实现产业的多元化、低碳化、智能化。


发展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在能源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本质上就是支撑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能源体系。通过发展能源领域的新质生产力,推动能源领域科技创新、数字转型、体制创新、国际合作,进而实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从科技创新角度来看,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所以新能源、电力装备、电动汽车、人工智能、综合能源等颠覆性前沿创新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将会推动能源产业向清洁化、智能化、综合化方向发展,全面助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从数字转型角度来看,新质生产力和新型生产要素的核心技术在于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基于信息通讯、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型信息数字技术,产生新质生产力支撑智慧综合能源、智能电网、绿色低碳监测,实现智慧运行与决策。

从体制创新角度来看,伴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会产生新能源、储能、电动汽车、碳管理等新型要素及对应的新兴主体,新要素和新主体加速体制机制的创新变革,通过变革新型能源市场体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能源低碳高效运行。

从国际合作角度来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助于推动互惠共赢的国际能源合作,加速我国积极主动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开拓开放共赢的能源国际合作新局面;有助于推动国际合作能源供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及广泛能源绿色协作,为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贡献中国力量。


四方面着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能源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未来应主要着力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加强科技创新应用。通过产学研用协同合作机制,增加研发投入,搭建科研平台,激发创新活力,培养新型科技人才和机构,推动新能源、高端电力装备、储能、人工智能、综合能源等能源前沿创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突破技术壁垒,抢占能源技术创新的制高点。

二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绿色低碳高效为目标,提前布局一批先导性产业和颠覆性产业,提升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能源产业向清洁化、智能化、综合化发展,促进能源领域产业链上中下游协同合作,培育产业新经济增长点,形成产业高质量发展局面。

三是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利用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的手段,从宏观层面制定新型能源体系发展规划,并建立健全政策机制和法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能源市场体系,依托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提高能源资源配置的效率。

四是加强国际合作交流。遵循互利共赢原则深化国际能源合作,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引进来”与“走出去”同步发力,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推动国际新型能源技术研发和能源绿色协作,开拓开放共赢的能源国际合作新局面。



探析能源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



培育、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是实现生产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深入研究、探析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是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并促使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和竞争力,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


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发展内生动力

新质生产力的“新”源自科技创新,是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和内生动力的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是要着力打造“一体两翼”新格局。“一体”指的是科技创新。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创新不是一般性的科技创新,而是具有巨大潜力的基础科学、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创新。这些重大的科技创新有望开辟全新的产业领域,并使既有产业领域在各个方面发生深刻的变革。“两翼”分别指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要沿着创新链,集成人才链、资金链,布置产业链、打造价值链。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前沿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如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未来产业是已经出现产品原型,但尚未进入产业化阶段的产业,但通过提前谋划布局前沿技术研发和工程化转化,在未来可以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如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等。

科技创新的本质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进而推动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由此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速新质生产力的生成与发展。这种科技创新的乘数效应表现在,它不仅可以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且可以通过科技的渗透作用放大各生产要素的生产力,提高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


数智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重要支撑

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是推动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战略资源。

新质生产力是继土地生产力、劳动生产力、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之后的又一生产力样态,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以人工智能、数据要素为支撑,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载体的现代新型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处于重要突破关口,并日益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凭借完备的产业体系、海量的数据资源和丰富的应用场景等优势,我国在大数据、元宇宙、机器人、算力等新技术方面取得先机,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构筑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速重塑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正在成为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数据已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算力则是激发数据要素潜能的新型生产力。新一轮信息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数字化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日益凸显。激活数据要素价值,推动生产力跃迁升级,已经成为数字经济时代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


绿色运营:新质生产力发展基本形态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从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在一系列政策推动下,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绿色电力和绿证交易快速增长。加快布局绿电建设、绿证交易和碳市场业务是电力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当务之急。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最富前景的发展领域,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和低碳生活方式,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


从电力数据看新质生产力


全国两会上,新质生产力、绿色低碳等热词受到广泛关注,也代表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风向。“十四五”以来,我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质生产力逐步形成,绿色发展动能澎湃,新型消费活跃,给用电增长注入新动能。作为宏观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和“温度计”,电力数据可以感知经济运行状况与结构变化,为转型发展赋能注智。


从电力数据看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第一动力,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载体,以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重要手段,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相关行业用电高速增长。2023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达2.64%,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一。“十四五”以来,我国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用电量年均增速分别为10.2%、12.7%;代表新质生产力产业基础的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年均增速达9.7%,高于第二产业用电量年均增速3.8个百分点,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贡献率达14.4%,其中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用电量增速接近50%,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形成明显优势;数字产业用电量年均增速为10.6%,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用电量增速为8.6%,5G基站、数据中心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快速发展,数实融合全面深化,更高技术含量的新型生产工具不断催生。


从电力数据看绿色低碳发展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城乡建设发展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十四五”以来,新能源开发利用、行业电能替代在我国加速推进,绿色发展的实践成果不断展现在电力数据中。截至2023年底,我国并网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合计装机规模达到10.5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为36%,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从用电量数据来看,2023年我国绿色产业典型代表行业用电量合计2879亿千瓦时,“十四五”以来年均增长20.7%,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贡献率达7.2%;其中,风能原动设备制造和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业用电量从60亿千瓦时增长至405亿千瓦时,年均增速近90%,新能源产业高速发展;电气化铁路、港口岸电及充换电服务业年用电量从813亿千瓦时增长至1504亿千瓦时,年均增长22.8%,绿色出行逐步成为共识。


从电力数据看消费增长新动力

自2015年起,《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等政策文件相继印发,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2023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2.5%,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更加显著。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实施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促进政策,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优化消费环境,开展“消费促进年”活动,实施“放心消费行动”。

新质生产力以新供给与新需求高水平动态平衡为落脚点,通过以数字经济等为代表的新型供给手段催生和创造新需求,带动相关消费行业用电快速增长。2020~2023年,我国与数字消费相关的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用电量年均增速11.5%,反映以网络购物、网络直播等为代表的消费新业态日益普及;与文娱旅游、体育赛事相关的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用电量增速分别为17.1%、13.3%、14.7%,与健康消费相关的医药制造业用电量增长10.1%;与绿色消费相关的充换电服务业用电量增速达66.1%,不断改变的生活方式激活庞大的新型消费市场。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电力报。本号所刊发文章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无商业用途,向原作者致敬。因某些文章转载多次无法找到原作者在此致歉,若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本文仅供学习交流、我们注重分享,勿作商用,版权归原作者。)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